今年2月份,預制菜被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各大品牌及消費者迅速捕捉了這一十分明顯的利好信號,紛紛入局預制菜食品賽道。相關數據顯示,僅2023 Q1就新增注冊預制菜企業330家,預制菜行業正在向著更加健康、理智的繁榮市場疾馳。
隨著玩家增多,預制菜也出現了許多新玩法,如頻頻成為消費者心頭好的酸菜魚、小龍蝦、佛跳墻等即熱菜品,又如營養價值高的低GI預制菜,再如盒馬最近推出的經“特殊處理”,無土腥味的“三去”整魚水產預制菜……新型預制菜正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頭,今天介紹的便是依托于人們健康需求而風頭正盛的藥膳預制菜。
藥膳預制菜又稱功能性預制菜,在2022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中被首次提出。根據《措施》,藥膳預制菜是指將各種普通食材和中醫藥食材(即藥食同源的中藥)相配合,加工制作為成品或半成品,經簡單處理即可食用的便捷菜品。
與傳統中藥相比,藥膳預制菜更易入口,其與普通預制菜相比又含有一定的營養成分,能夠滿足人們從吃飽到吃好、吃健康的需要,是食養藥膳與現代食品科技預制菜相結合呈現的膳食新形態。同時,藥膳預制菜便于儲存、方便烹飪的特點也受到了許多心系藥膳卻無法勝任居家廚師的消費人群的歡迎,整體呈現向好態勢。
健康需求助推藥膳預制菜
不斷成長
食用藥膳,對國人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從《周禮》中專門負責調配周天子飲食的“食醫”,到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藥膳的大量描述,我國藥膳歷經千年成長,藥與食的聯系愈發緊密,“藥食同源”的理念也深入人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不斷提高,如何增強自己及家人的免疫力,保證身體結構及生理功能維持在正常水平成了國人心中的一大難題?!吧浦嗡幷?,不如善治食”,相比于生病后定時定量攝入藥物改善健康,在疾病顯現前,通過完善膳食結構、提升食物品質來保證身體健康似乎更易于為國人所接受。
近年來,隨著預制菜市場不斷發展,關于其是否健康的討論也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在食品新鮮度、使用調味劑、添加劑等方面也受到了不少詬病,藥膳預制菜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健康的尋求。
在追求健康之外,藥膳預制菜瞄準了快節奏生活下人們對便捷飲食的需要。不必說尋找食譜之復雜,準備食材之繁瑣,單想想傳統藥膳所需的煨、煮、蒸、熬、炒等制作方法,再怎么“生活化”“簡易化”,自己親力親為準備一道家庭藥膳所需的時間、精力都與加熱即食甚至可以直接食用的預制菜相去甚遠。
面向特殊人群,市場仍需耕耘
盡管藥膳預制菜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后續的發力重點似乎已為大家熟知:一是針對大眾人群養生需求的功能產品;二是滿足兒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健康飲食需要的功能性食品。
面對大眾,企業多以補氣血、健脾胃等人們已經熟知的藥膳功效作為切入口進行市場教育。如盤安藥膳旗下產品“貴妃醉雞”,用潘安高山土雞配黃芪、當歸等藥材配伍,當歸在古代為貴妃御用,因此有了“貴妃醉雞”的說法,通過煎汁鹵制,讓當歸補血活血,黃芪補氣固表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食之有補氣養血、滋潤肌膚,保持美麗容顏的作用。
又如溫氏食品與昆明中藥廠合作開發的“治、養、調”大健康產品參苓雞系列,將參苓健脾胃顆粒藥包制成食品級料包與溫氏土雞共同鹵制,主打健脾開胃。考慮到口感需求,兩者為該系列開發了“參苓白切雞、參苓鹽焗雞和參苓雞湯”三款產品,其中參苓白切雞和鹽焗雞均可直接食用,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再加工,充分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面對兒童與老人等特殊人群,我國的預制菜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藥膳不同于普通膳食,又并非一般藥物,“是藥三分毒”的理念讓不少寶爸寶媽轉向藥膳。然而,寶媽寶爸能很容易搜索到小兒藥膳配方,卻不容易找到專為小孩子打造的藥膳預制菜。鄭州的一位寶媽分享到,自家孩子是早產兒,最近有食欲不振、進食少、神疲肢倦等的癥狀,“中醫上講是先天稟賦不足,同時伴有脾虛,得找能增強氣力、健脾的藥膳”。但她在尋找相關預制菜時,并沒有找到專為兒童制作的藥膳預制菜,只好選擇了普通的藥膳預制菜,“選了一款五指毛桃燉瘦肉湯預制菜,補氣益脾,全家一起吃”。
與小兒藥膳預制菜市場相似,針對老年人的藥膳預制菜也是一片有待耕耘的藍海。對于老年人而言,身體機能的退化會帶來如味覺衰退、咀嚼困難、吞咽不當等影響飲食的各類健康問題,這些問題讓老年人迫不得已改變飲食習慣,減少食物攝入,沒有充足的營養又導致老人身體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預制菜則可以幫助老人進行營養搭配,尤其對于藥膳預制菜而言,能夠在補充日常所需元素之外為老人提供更豐富的營養,市場十分廣闊。
規范+教育讓藥膳預制菜市場百花爭艷
隨著預制菜市場不斷壯大,藥膳預制菜也將向著美味、健康、便捷的方向發展,同時,生產過程中標準化的確立、同質化產品的競爭、研發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創新瓶頸等問題也會讓不少企業為難,那么,藥膳預制菜又如何才能乘風而起呢?
1.推動行業規范,完善企業供應鏈建設
近幾年,有不少“老字號”如同仁堂跨界到了“新餐飲”,為消費者提供了健康飲食新方案,藥膳成為了越來越多消費者心中“健康”的代名詞,藥膳餐館的出現也為消費者提供了親手制作之外的另一種消費方式。受到疫情影響,預制菜從B端轉向C端,消費者足不出戶吃到藥膳也成為了可能。
雖然消費者獲得藥膳的渠道發生了改變,但是對藥膳中“藥”大于“膳”的認知并未改變,而當我們向前回溯,會發現上游的中藥種植園對藥膳來說至關重要,對于主打健康的藥膳預制菜而言更是如此。藥膳預制菜中用的中藥材來源于哪兒?品質如何?與在醫院、零售藥店中購買的是否存在差異?中藥材與食材經過了怎樣的處理,制備過程是否有保障?為了健康購買的藥膳預制菜是否健康,或許是每位消費者購買時都會考慮的問題。
因此,對于踏入藥膳預制菜的企業而言,打通藥食同源好食材的供應鏈,確立透明且規范的制作要求,“洗凈”配料表,依托互聯網的發展,建立更便捷的銷售、配送體系,保證食品質量,向著美味、健康、便捷的方向努力,或許是應有的發展之道。
2.打造品牌優勢,進行市場教育
在制定企業規范的同時,要想打造藥膳預制菜品牌,市場教育也不能少。雖然大眾普遍認可“藥食同源”的說法,但是藥膳“治未病”的特點決定了它不會像藥物一樣“藥到病除”,因此,普及中藥知識,將其與“神藥”進行區分,增加大眾對藥膳的認知必不可少。
同時,企業可以抓住藥膳預制菜的差異化特點,增加針對特殊人群的產品研發,依據不同渠道的優勢進行宣發,如拍攝科普或制作過程短視頻、撰寫中醫藥相關知識公眾號、在私域進行產品宣發等,讓大眾接受從“藥鋪”到“餐桌”的轉變。
或許在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藥膳預制菜的出現,它們或許會有更完備的制作流程、更規范的營養搭配、更美味的口感及更具人性化的包裝,無論是兒童、老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還是有健康需求的普羅大眾,亦或認可中國藥膳文化的外國友人,都能在貨架上發現適合自己的藥膳預制菜。
全食展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33934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