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1年預制菜市場規模約為2100億元,到2025年行業規模有望增長至6000億元,未來3~5年預制菜行業有望成為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但就目前來看,預制菜市場還沒有跑出頭部品牌,B端消費仍占據主流。但是隨著宅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預制菜也在走向一日三餐,那么,單從家庭消費場景來看,預制菜企業應該如何布局呢?
C端消費者正在逐步接受預制菜
預制菜發展到現在,已經基本完成了餐廳后廚的革命,雖然關于“餐廳還需不需要廚師”的討論一直延續至今,但是B端消費早已經不再是各大企業爭論和搶占市場的重點。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率的急速提高,導致一二線城市中獨居青年迅速增加,較長的工作及通勤時間大大壓縮了宅家烹飪的時間,不少預制菜品牌針對年輕消費者也研發出家庭預制菜產品,例如珍味小梅園的年夜飯套餐、每日優鮮上推出的“巨下飯”品牌等,畢竟,和外出就餐相比,預制菜只需要簡單烹飪即可快速出餐,既降低了做飯的成本,又能夠保留做飯的儀式感。
此外,在新年、中秋等具有團圓意義的假期節點,居家宴請親朋好友,往往需要一些制作工序更為復雜的硬菜或是一些巨頭地方特色的傳統中餐,針對這一點,通過新零售渠道更便捷、更迅速實現消費者觸達的預制菜,也同樣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居家烹飪的需求,節省時間和精力成本。
很多曾經餐企的代工廠、供應商,也都慢慢開始向C端進發,比如味知香的線下門店2021年就已突破1000家;廣州酒家、眉州東坡、海底撈、西貝等擁有自己中央廚房的餐企,則在門店、線上渠道全面推出自己的預制菜;盒馬、叮咚買菜等銷售渠道,都在推出或準備推出自有品牌預制菜;同時,珍味小梅園等新銳品牌,也都在預制菜C端市場發揮能量。
而對于C端消費者來說,當前的消費主流趨勢是健康、快捷、營養全面。預制菜帶給家庭消費群體的價值,也就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一是解決沒有時間做飯的問題,預制菜簡單操作,省時省力;二是帶來了美味的口感,預制菜具有加工技術的壁壘,很多硬菜、大菜比如酸菜魚、麻辣小龍蝦等,需要特殊的設備、工藝和廚藝,是普通消費者在家里無法完成的;三是滿足健康、營養全面的需求,自己在家做菜吃得更好;四是價格更合適,相比于到餐廳吃飯,預制菜的價格便宜很多,在家里即可吃到和餐廳一樣的菜品;五是可以獲得親自下廚的愉悅感和成就感,畢竟心情好就很重要;六是購買很方便,比如在家門口的便利店、超市賣場、社區團購、電商平臺等渠道,消費者就可以買到半成品預制菜產品。
由此可見C端消費者正在逐步接受預制菜,不難預見,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在不久的將來,預制菜就將在C端形成規模,就是把現在很多連鎖餐廳的后廚換到家庭,廚師由餐廳受過培訓的服務員換成自己,隨之而來的,恐怕就是家庭廚房的革命。
如何從家庭消費場景精準布局C端?
隨著資本的滲透,C端消費者在生活中已經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預制菜產品,像在主食方面,速凍包點早已普及,從最初的湯圓、餃子,到后來的手抓餅、鍋貼,再到現在的各式蒸點、面點、粉面產品,預制菜幾乎已經涵蓋大部分家庭的常見主食。在菜品上,佛跳墻、羊蝎子、盆菜等大菜、葷菜,已經在年夜飯市場經歷考驗,而像酸菜魚、水煮牛肉、魚香肉絲等家常菜,以及各式火鍋的調料包,在預制菜火起來之前便已普及,現在只是更進一步,慢慢在實現加熱即食。
只有在蔬果方面,由于其保鮮時間短、易壞,目前的保存、運輸技術即使能解決問題,價格也偏高,尚無法讓C端消費者接受。更重要的是,從生產企業、餐企、銷售渠道到資本,都在助推預制菜在C端的拓展。
如何破局?打造爆品、搶占利基市場或許是企業從紅海競爭中初步突圍的核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力、房租等成本的節節攀升,消費便捷化、B端降本提效的需求高漲,高性價比的明星單品明顯更易于產生規模效應。此外,明星單品更有利于企業積累口碑,沉淀忠誠客戶并強化品牌心智,進而占取利基市場。大單品易形成規模效應,確立規模優勢、價格優勢,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提升,也利于企業積累口碑、沉淀高粘性客戶,提高品牌溢價。
除此之外,價格親民、品質美味兼優的大眾品也易于產生規模效應,更適合新玩家“破局突圍”,如擅長菜品與口味研發的廣州酒家推出了22元~38元不等的咕咾肉、糖醋生炒骨、泰式咖喱牛腩及泰式咖喱雞肉,性價比突出,更利于打造明星大單品。攻守之道,品質保障下的顯著成本優勢既是大眾預制菜在低壁壘、高競爭市場中持續滲透的利器,又能促進自身沉淀利基市場,形成品牌、成本壁壘。
家庭消費場景占據著C端消費區域的絕大部分,想要扎根預制菜C端,每個預制菜品牌都需要重點著力。在預制菜的下半程,或許誰能優先搶占家庭端誰就能贏得紅海優勢。
全食展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33934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