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三十年,是中國乳業曲折前行,日臻成熟的三十年,也是乳品消費快速崛起,與全球大市場高度融合的三十年。酸奶行業可謂乳業中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深受海外消費潮流影響,在風味口感、功能、包裝上充分反映出產業進步與消費升級??梢哉f,酸奶產業不僅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領域,也是展現中國商業智慧和市場經濟成熟度的大舞臺。
在消費升級大趨勢下,隨著健康意識的逐步提升,近幾年消費者對低溫酸奶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低溫酸奶市場規模達到540億元,同比增長20%。而從市場份額上來看,當前低溫酸奶市場的競爭結構比較分散,兩大奶業龍頭的市場集中度較高,并未產生具有絕對優勢的品牌。
那么,低溫酸奶未來的機會點在哪兒?賽道各玩家表現如何?
常溫vs低溫,各有千秋
按存放溫度劃分,人們日常食用的酸奶分為常溫與低溫兩類。常溫酸奶在發酵后經過高溫熱處理,殺滅了酸奶中的乳酸菌及其他菌種,經無菌包裝而成,使其可在常溫下保存,且保質期較長。
而低溫酸奶只在發酵前進行了巴氏殺菌處理,乳酸菌及其他菌種尚未被完全消滅,故低溫酸奶需保存在2~6℃的環境下,以保障乳酸菌的存活,同時抑制其他菌種生長。相較于常溫酸奶,低溫酸奶的保質期較短。
光明乳業自2009年投產常溫酸奶,首月銷售額即超過千萬元。行業兩大巨頭伊利、蒙牛并沒有馬上跟進,而是選擇觀望了一段時間。2013年蒙牛推出純甄,2014年伊利推出安慕希,兩家企業加大投入廣告營銷,并借助強大的渠道能力進行全國性推廣,規模效應明顯。
“認養一頭?!毕嚓P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國內整體市場格局來說,頭部品牌仍舊占據主導地位,認養一頭?,F在著力在做的,是通過高端新品的創新和場景創新,給消費者更高品質和更好體驗的產品?!?/span>
高溫加熱的生產工藝,殺死了常溫酸奶中的乳酸菌等菌種,同時也極大限制了常溫酸奶的營養創新,只能向口味創新、飲品和甜品化方向發展。
相較之下,低溫酸奶可以“玩出”更多花樣。例如,加入更多益生菌株,或運用“0糖0添加”等方式推出不同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同時在消費場景上也開始向餐后、休閑、代餐等多元場景拓展。
除此之外,伴隨消費觀念轉變以及消費習慣培養,乳品消費趨勢逐漸從自飲/送禮各占一半,轉向更高的自飲需求占比。因此,營養價值更高、功能性更強的低溫產品更適合自飲,而常溫產品相對低溫適宜保存的優勢,卻與需求并不契合。這種常溫向低溫轉變的產品結構升級,也構成了消費端的推力。
從宏觀層到消費端的合力,構成了低溫酸奶增長的背景,但還有另外一重關鍵因素,在于中國乳制品行業的格局。在常溫乳品市場中,雙寡頭格局穩定,具有較難超越的規模優勢,且集中度在繼續提升。相對而言,低溫領域集中度更分散,對比海外各地區,我國人均液奶消費量以及低溫奶市占率仍有巨大增量空間。
這意味著,在傳統產品增長格局穩定后,雙寡頭之外的乳企,其實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增長點。這種類似于互聯網“新流量”的突破口,低溫酸奶正是其中之一。
光明此前推出了“如實”酸奶,配料中只有生牛乳及三種益生菌,無其他添加?!翱雌饋砭秃芙】?,口感也不錯,還附帶了蜂蜜可以隨個人口味添加。而常溫酸奶相較之下會有比較多的添加,在那之后我就很少喝常溫酸奶了?!庇邢M者表示到。
但由于低溫奶的保質期較短,且需要全程冷鏈運輸,對乳品企業而言入局的門檻較高。再加上受制于冷鏈運輸半徑,低溫酸奶市場呈現的特點往往是乳品企業在各自區域內做得比較出色,比如南京的衛崗、上海的光明。
上述因素也導致低溫酸奶市場的集中度遠低于常溫酸奶,這反過來給新品牌提供了突破點;再加上冷鏈系統的不斷完善,也為低溫酸奶滲透下沉市場提供了可行性。
于是,不少新銳品牌看準機會,紛紛進入這一賽道,不僅進一步拓寬了低溫酸奶市場的規模,也使得競爭不斷加劇。
低溫酸奶產業的兩極化
如果說酸奶產業存在鄙視鏈的話,低溫酸奶可能同時處在頂端和底端。
在頂端是因為,從古至今不變的觀點一致認為,因為新鮮,所以質量更高,可以做到配方純凈——除了牛乳和菌種以外再無任何哪怕合法的添加劑,可以覆蓋高端市場。
在底端是因為,低溫酸奶的生命周期較短,需要冷鏈配合。從前,中國的低溫酸奶都是地方乳企,運輸半徑決定了銷售半徑,走實惠新鮮的親民路線,奶站送貨上門,屬于苦活累活。
哪怕到現在,雖然中國算是全球供應鏈最成熟的國家,但食品行業卻是為數不多的相對短板。冷鏈尚未足夠下沉,讓原本就小的低溫酸奶市場規模更加局限,初期的供需平衡難以掌握。
國內的乳業巨頭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最早推出的是“常溫酸奶”。
2009年,光明推出的莫斯利安是國內“高端常溫酸奶”著名的開山之作,一經推出便獨占常溫酸奶的鰲頭。到了2017年,莫斯利安銷量猛翻40倍,將之前的乳業“雙子”星蒙牛、伊利甩出一大截。于是,蒙牛和伊利很快坐不住了,奮起直追,先后推出相似配方和定位的純甄和安慕希,憑借得天獨厚的渠道優勢,很快奪回市場。
為什么乳業巨頭都搶著押寶高端常溫酸奶?
“高端”等于高價和高毛利,是送禮的好選擇;“常溫”意味著無需冷鏈配合,成本低、滲透力強。但當這塊市場已經被蒙牛、伊利和光明瓜分殆盡時,其他公司想硬切進來無異于蚍蜉撼大樹。彼時,低溫酸奶正是最好的綠洲。
2015年,法國乳制品品牌優諾窺得中國市場對于酸奶的不信任下隱藏的商機,推出一系列聲稱采用100%生牛乳制成的高端酸奶,至此拉開了中國高端低溫酸奶領域爭奪戰的序幕。2017年9月,國內酸奶銷售額達到1220億元,同比增長18%,首次超過純牛奶。一些互聯網思維培育出的新銳品牌在資本的扶持下,以不走尋常路的營銷,精準定位,切入細分市場,迅速在市場上占下一席之地。
顯然,這是一個乳制品行業內的藍海,越來越多的玩家也在不斷創新擴大這片領域。
產業向好,品質助力增量
翻開乳制品行業的研報,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在涉及到低溫酸奶的研究部分,總是會出現這樣的論述,“新冠疫情使公眾的健康意識空前增強,營養健康訴求作為行業大勢,得到了印證與強化?!钡鋵?,這個道理固然正確,但卻并不能描述行業的全貌。
消費的潮流,并不總是以消費者意志為轉移。西部證券的研究數據顯示,常溫酸奶的市場規模雖然在2020年突破了550億元,但增速卻大為放緩。而低溫酸奶在15%~20%之間的增速,卻在最近三年里得到了保持。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499億元。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在于,相比常溫酸奶長達半年的保質期,低溫酸奶的保質期通常只有21天到一個月,通常需要三天內從生產地運輸到銷售終端,對儲藏溫度和運輸時間要求極高。這也正是它的銷量,大多只能在冷鏈完善的一二線城市打開的原因。
但從2019年開始,形勢開始變化。在當年,我國冷藏車保有量為21.47萬輛,同比增長19.28%,從2014到2019年,復合增長率為23.08%。這種冷鏈和倉儲行業的發展,使得低溫奶配送半徑得到持續提升。同時,生鮮電商和外賣業務的蓬勃發展,也解決了低溫奶從商超到家庭端的“最后一公里”的痛點。低溫乳品因此得以觸及更多消費群體。
在消費端,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高價產品接受度,疫情強化健康消費支出意愿,乳制品消費觀念轉變,共同助力低溫乳飲滲透度和人均支出提升。
但想要在新流量領域有所作為,除了依靠行業層面的推動,關鍵之處,在于低溫奶企業在供給側的改革,才能有效地將新流量,轉換成業績的新增量。
但能不能完成這個轉換,能不能由此掌握行業的主動權,需要在三個關鍵詞上擁有充足的實力儲備。這三個詞,分別是:奶源、運輸、品牌。好的品質決定了穩定的客源以及產品復購率,對于任何品牌來說,都是如此。
隨著大健康時代的到來以及消費者對于低溫乳品消費認知的不斷加強,低溫酸奶玩家未來想要不斷發展做大,做好品牌,打好品質戰,走高端化路線,或許是唯一的出路。
全食展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33934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