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于越來越多的家庭來說,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在日常消費中,總是把新鮮、健康作為餐桌食品選擇的重中之重。也正是因此,以家庭消費場景為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常溫奶換成了低溫奶、常溫的袋裝蛋糕換成了低溫蛋糕、常溫的火腿腸換成了低溫香腸、常溫果汁換成了低溫鮮榨果汁、常溫奶制品零食換成了低溫奶酪棒……
不難看出,消費需求的變化正在改變著行業的產品結構,當“低溫”被作為一種更健康的消費標識為大眾所接受,這場“低溫賽道”的市場爭奪戰已經是箭在弦上了。同時,從消費群體細分的角度來看,主流的年輕消費群體同樣也是低溫食品的忠實粉絲,特別是家庭主婦、寶媽,以及女性白領群體。因此,如何從消費端入手,抓住關鍵人群的需求點,或許才是“低溫賽道”可持續發展的重點。
線上消費趨勢
加速“低溫賽道”崛起
縱觀整個食品消費市場,早年間雖然也有“低溫食品”這一品類,但卻僅僅停留在線下商超賣場等固定消費場所,并未形成一定的趨勢性和風口期。
而在過去幾年中,整個冷鏈食品行業的增長受到多個推動因素的驅動。首先,隨著線上消費的興起,消費者對高品質、新鮮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推動了冷鏈食品的高速發展;其次,消費升級趨勢導致人們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關注提升,冷鏈物流成為保障食品供應鏈安全的重要環節。這些因素共同促使冷鏈行業滲透率不斷提升,推動整個“低溫賽道”保持著穩定的增長勢頭。
當然,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線上電商渠道加速低溫賽道發展的同時,也逐漸涌入了更多的食品細分品類,尤其是在休閑零食以及乳飲品大類中,更是聚集了越來越多低溫產品。在消費驅動下,除了更新鮮、健康外,更加復合的口感也日漸成為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正是由于消費市場與消費偏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整個低溫賽道的前端渠道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將近有40%實行常溫管理的產品,如醬料類、酒水飲料類、蛋類等食品,也正在向低溫賽道過渡。
與此同時,市場體量上去了,對于冷鏈的要求也會衍生出來。由于消費市場發生巨大變化,因此后端的支撐也在不斷轉型,信息化是一種轉型的手段,最重要的是整個管理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冷鏈行業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效率要求越來越高。例如,整個線上電商渠道的日益完善,消費者對于時效性方面要求也越來越高,自然會對冷鏈物流的服務提升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例如分揀、配送等,都要盡快響應。新消費時代中,消費市場的各種新的多元化要求,對整個低溫賽道食品在各環節高效協同的運營閉環提出更多挑戰。
低溫預制食品拓展
“低溫賽道”新空間
近年來低溫賽道的火爆不言而喻,但大多分散在日常消費生活的點滴之中,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是一種習慣的養成,更是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態度。這其中,低溫預制食品的出現,則是將預制菜風口與低溫風口相結合,成功將低溫賽道的整體體量拉高了不少,可謂強強聯合。
隨著低溫預制食品迅速躥紅,走進大眾餐桌,從B端走向C端零售消費者,農林牧漁企業、傳統速凍企業、專業低溫預制食品企業、生鮮超市和餐飲企業等紛紛布局低溫預制食品賽道。從行業發展來看,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高,向高效且透明的方向發展。
出于食品鎖鮮、安全等需求,低溫預制食品需在低溫環境下進行制作、運輸、存儲和配送。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不僅縮短上游原材料運輸時間,也加快了預制食品送達用戶手中的速度,為低溫預制食品口感提升、食用保質期延長和企業配送廣度的擴大提供基礎保障。
此外,隨著溫控、固態射頻等解凍技術的不斷優化,也有望減少低溫預制食品在制作及運輸中有害成分的產生,實現食材營養成分最大程度留存。同時,數字化調味等技術可將色香味等傳統感官情況量化為數據,品牌以數據搭建模型,準確還原更多菜品口味,進一步提高低溫預制食品種類的多樣性。
目前,低溫預制行業已出現細分領域的頭部玩家。頭部企業憑借資金、人才、渠道等優勢,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將業務逐步滲透至產業的全流程中。行業馬太效應將愈加明顯。未來,市場二八效應將進一步加劇,率先完成生產規?;?、標準化、品牌化的企業將搶灘市場,同時,低溫賽道的增量空間也會進一步擴容。
低溫賽道火爆的背后
冷鏈物流功不可沒
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焖僭鲩L,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產地銷地冷鏈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冷鏈裝備水平顯著提升。2020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超過3800億元,冷庫庫容近1.8億立方米,冷藏車保有量約28.7萬輛,分別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在低溫賽道中,作為時下備受關注的冰淇淋品類也逐漸成為日常消費的主流產品,無論是誕生于線上的新銳品牌,像鐘薛高;還是成名已久的經典老品牌,像中街、八喜等,都紛紛在線上渠道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這其中的消費爆發,無疑歸功于冷鏈物流系統的升級與創新日益成熟。
對此,華鼎供應鏈總經理陳海濤表示,我國冷鏈物流市場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同時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也有效地推動冷鏈物流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洜I和數字化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冷鏈行業服務高質量提升。
其中,數字化、標準化、綠色化冷鏈物流設施裝備研發應用加快推進,新型保鮮制冷、節能環保等技術加速應用,冷鏈物流追溯監管平臺功能持續完善。日益形成了冷鏈快遞、冷鏈共同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新業態新模式日益普及,冷鏈物流跨界融合、集成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進一步加速了低溫賽道中各類食品在產品動銷與渠道布局的全面升級步伐。
今天的消費者對于低溫食品的消費需求正在日益增加,同時,在消費多元化的市場情況下,越來越多人對于進口低溫食品的青睞度也逐漸提升,由此也引發了新一輪的冷鏈升級趨勢。在此消費背景下,自貿區和跨境電商進一步帶動冷鏈新業務增長。
隨著上海、福州、廣州、天津自貿區的食品貿易業務日益增多,很多冷鏈企業和設施已經在自貿區建立并運營,比如洋山港冷鏈交易中心、福建馬尾電子報稅冷鏈庫,有的甚至已布局冷鏈海外倉,以便在跨境冷鏈業務中占得先機。繼杭州之后,國務院于2016年同意在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鄭州市等1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如此大規模的進口低溫食品增量空間,也給冷鏈發展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會,而后大連港、鄭州機場等也已經率先開展冷鏈布局。
“低溫賽道”的火熱折射出了整個消費市場對于食品消費的偏好趨勢,大健康的消費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今天這個食品行業多變化、多元化,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現狀下,誰能夠把握消費脈搏、洞察消費細分、直擊消費痛點,無疑就掌握了主動權。當冷鏈系統與食品創新升級相互融合,“低溫賽道”的熱度才剛剛開始,一場關于“低溫賽道”的市場爭奪戰正在進行中……
全食展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33934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