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升級的不斷推動,大家消費意識中的定式思維正在被一步步打破。而這也得益于如今整個食品供應鏈體系的完善,以及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協同作用。例如,早年間北方市場的冬季鮮有綠葉蔬菜和水果,因此大家養成了囤菜和腌菜的習慣。而如今,冬季的北方同樣有著豐富的蔬菜和水果供應,因此更多年輕人也不再延續祖輩們的囤菜習慣,這就是多年來定式思維逐漸被打破的表現。
而對于冰淇淋這個品類,“夏旺冬淡”同樣也是消費者之間的定式思維。在潛意識里,總覺得冬季并非是吃冰淇淋的最佳時候,特別是對于更多南方小伙伴來說,更是會在被“魔法攻擊”的寒冷環境中“望而卻步”。不過,隨著消費場景化和科技智能化的不斷深入,冰淇淋也逐漸開始走出“夏季專屬”的圈子。但冰淇淋想要“賣四季”,對于廠商來說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是誰不自信?
冬季的冰淇淋在北方市場,特別是東北市場,可謂是未逢敵手!從中央大街的馬迭爾到鄉鎮屯里的四個圈,或許沒人能夠拒絕在大雪紛飛的天氣來上一根透心涼的冰棍。而在這樣的消費市場中,幾個紙盒箱,一堆堪稱性價比之王的雪糕冰棍,似乎就能夠詮釋東北消費者對于冰淇淋那份深沉的熱愛。在這樣的消費背景下,市場自然也就活了起來,淡旺季?不存在的!
而反觀南方消費市場,冰淇淋似乎仍是“夏天專屬”,從廠商到經銷商,發力點毫無例外都是夏季。而到了冬天,關門和轉投他處的冰淇淋家批店數不勝數,同樣轉投他處的還包括一些冰淇淋生產企業。甚至有冰淇淋經銷商表示,在冬天想拿貨都不知道去哪里拿,一些合作的企業在冬季就停產不做了。
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因為季節性消費習慣的問題,冬季的冰淇淋家批店(以南方市場為主)依然堅守冰淇淋市場的少之又少。更多的冰淇淋家批店則是轉投了他處,而這其中約有80%的家批店選擇了速凍食品、火鍋燒烤食材等產品。同屬于冷鏈食品,所以在物流渠道上會更具便利性,亦能增加店內冰箱的利用率,而這也似乎成為冬季越來越多冰淇淋家批店的常規操作。但這真的會是最佳選擇嗎?
在這個問題上,冰小萌冰淇淋連鎖品牌負責人陳春旭就表示:“我們的連鎖家批店一般在冬季會把門店進行改造,轉賣瓜子炒貨?!痹诙具@個年節聚會更為頻繁的時段,轉投瓜子炒貨這些旺季食品賽道,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此外,在冬季賣零食、賣水果、賣羽絨服等等的冰淇淋家批店也數不勝數。甚至包括今天熱門的預制菜,也正在成為冬季冰淇淋家批店的選擇之一。
冬季的冰淇淋經銷商、企業紛紛轉投他處,到底是誰不自信?或許更多人覺得,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是正解。
堅守市場,活得如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背景下,依舊還有一部分冰淇淋家批店仍堅守在冰淇淋賽道中。其中,南京深海冷飲超市總經理、被大家親切稱為“冷飲大叔”的何樹濱就曾向記者表示:“冬季我們的門店依舊是開著門,并且堅持冰淇淋產品的售賣?!弊鳛閼雅f主題的冰淇淋老店來說,吸引著很多前來打卡的游客,而他們也并非夏季才會光顧門店。因此,為了讓顧客不跑空,同時也為了大家能夠在冬季有著更多的冰淇淋選擇,深海冷飲超市選擇了全年無休地堅守在冰淇淋市場,這樣也能維持門店運轉。
此外,通過走訪,記者也發現,有些冰淇淋家批店不僅堅守在冰淇淋賽道,而且通過渠道的合理化布局,成功把冬季的冰淇淋賽道也做成了旺季。眾所周知,長三角的冬季并沒有集中供暖,因此冰淇淋產品并沒有北方的銷量大。但是有這樣一些冰淇淋經銷商把目光投向了保持恒溫的室內消費場景,即洗浴、溫泉里的自助餐廳,實現了雙贏。
對此,一位不具名的冰淇淋家批店負責人表示,我們的一些常規的中低檔產品已經成功進入了市內的一些洗浴、溫泉等場景下的自助餐廳,動銷表現還不錯。下一步,我們還準備將一些更加高檔的冰淇淋產品,打入人均200+的自助餐廳。同時,據相關經銷商推薦,記者也聯系到金海玉堂文化水匯連鎖門店負責人,他也談到:“現在我們門店中的自助餐廳,不限量供應好阿婆、巧樂滋、可愛多、蒙牛等冰淇淋產品。此前我們也提供自助的機打甜筒,后來由于打不出差異化,而且不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多元化選擇,也不能體現我們自助餐的規格和檔次,因此才轉投品牌冰淇淋。目前,我們一個冰柜大概有20~40個SKU,每天都會補貨,消費者反饋很好?!?/span>
事實證明,無論是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它都在那里,就看你怎么去做。
另辟蹊徑:品牌出海
談到冰淇淋企業如何把產品賣四季,或許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的做法會給今天的從業者一些啟示。
當初,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前些年把蒙牛賣給了中糧之后,在東南亞閑游期間,創立了一個品牌叫艾雪,就是做冰淇淋雪糕的,在新加坡注冊,主打市場在印尼。眾所周知,冰淇淋雪糕這個市場在中國經銷商和廠家眼中,都覺得是靠天吃飯,等到夏天的時候,從四月份到八月份是旺季,大家吃雪糕來消暑降溫,反之則是淡季。而在東南亞,在印尼這個地方人家一年四季都是“夏季”,那么也就沒有了淡旺季之分,因此在消費場景上就占據優勢。
那么,憑什么東南亞的消費者要買艾雪冰淇淋呢?核心在于,艾雪在渠道層面打出了差異化,讓品牌在這一土地上扎了下去。當初,在印尼那邊用冷柜還是很少見的,甚至家電都很少,有的家庭相對來說窮一些,有些像我們80年代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那么牛根生就跟政府提出來說,要弄冷柜扶貧,把冷柜送過來給這些老百姓,然后通過當地居民的一些小門面,就在扶貧的冷柜里邊賣艾雪冰淇淋。這一來一去,艾雪冰淇淋在印尼就打響了。
關于艾雪冰淇淋,有經銷商專門去學習研究過,就發現,艾雪冰淇淋基本上就是之前蒙牛的冰淇淋,把檔次稍微降低了一點,所以牛根生在短短的四年內就做到了十個億。而對于我們冰淇淋企業來說,短短四年內,這樣定位的產品在中國想做到這個體量其實是很難的。在近四年內,我們只見到了更高端的鐘薛高,價格在15~18塊錢,那么可愛多,當時才賣4塊,漲完價才賣到5塊。而后來,蒙牛又把這個企業給收購了,就變成了蒙牛在東南亞的一個控股子公司。
對此,著名營銷專家王海寧就談道:“在我看來,這場品牌出海,他用的經銷商很多也是之前在國內做冰淇淋的經銷商,艾雪把他們邀請到這個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等地來做經銷,實現了多邊共贏,核心是每個人要干自己擅長的事。”
對于我們更多的冰淇淋企業和經銷商來說,冰淇淋是我們共同的事業,也是大家都擅長的事。那么如何在冰淇淋業態上尋找“賣四季”的突破口,把我們的品牌力和渠道力再打出競爭優勢、培養消費習慣、打造新消費場景等等,或許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中之重。
昔日的冰淇淋只能賣夏季,但未來的冰淇淋“賣四季”或許并不難!路就在腳下,怎么走還需見仁見智。
全食展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33934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