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小吃逐漸成為隨時都能來一口的休閑零食,不僅為傳統小吃延續新的生命力,也為零食賽道注入新鮮血液,拓寬品類布局。但如何能在休閑零食萬億級賽道中彎道超車?或許要借鑒零食圈中的潮流元素,利用差異化的品類優勢塑造更具競爭力的品牌力和產品,再借助優質的平臺影響力完成市場認知度和占有率的有效布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健康加碼
融入更多功能性元素
近年來,功能性逐漸成為食品行業最熱詞匯之一,從益生菌、每日堅果,到功能性軟糖,再到膳食纖維果凍的風靡……零食健康化趨勢愈發明顯,而功能性就是解鎖其附加值的財富密碼。
由于歷史變遷、飲食習慣等多方面的影響,諸如米糕、鍋巴、麻花、馓子、鹵味等中國傳統食品,大多都重油、重鹽以及重糖。但隨著大健康消費時代的到來,消費者的健康飲食意識與日俱增,這些曾經風靡的傳統食品顯得格格不入,這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食品被消費者淡忘的重要原因。
即使如今有很多企業已經把這類傳統食品做成了擺脫地域性和節慶性的常規零食,但這種初步的零食化也只是在市場中把這類產品暫時留存下來,產品本身的附加值并不高,而想要以此來獲得更大的突破卻很難。既然如此,傳統小吃品類向功能性零食轉型就顯得尤為關鍵。例如,在小麻花中添加益生菌元素、山楂零食及傳統果腹零食中使用清潔標簽、在傳統香酥糖中添加多種富含果味的維生素等。
拓展多元化的消費場景
打造品類優勢
對于想創新傳統食品的企業來說,更應把目光聚焦在細分層面,精確針對消費群體或消費場景,當下新消費群體購買零食的占比之高,這部分人群的消費需求要重視。例如,是否可以將某一品類傳統小吃,以手作媽媽的形象持續輸出品牌情感,創新傳統零食與新人群之間的情感聯結呢?
或一些傳統糕點在健康性和便攜性等方面都做改良后,可針對媽媽人群,作為自己吃以及家人吃的健康零食選項打造;針對白領人群,產品也能作為扛餓的選擇,提升社交屬性上的附加值;同時,傳遞節日問候的情感連接場景,也可作為布局重點。
除此之外,傳統小吃企業還是要從自身痛點出發研究與挖掘市場需求。在繼續重視、培養年輕消費人群的基礎上,更重視家庭消費人群的購買,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拓展更多的新興消費渠道,也是傳統小吃零食化下一步關鍵所在。
如何事半功倍地提升
市場認知度和市場占有率
對于向零食化轉型的傳統小吃企業來說,如何在初入市場的同時找準合適的渠道切入,似乎成為了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因為大多的傳統小吃是直接面對C端消費者的,所以如何面對B端經銷商和渠道商群體很多人都會犯難,包括在這方面的資源的儲備也比較匱乏。其實,如果在入局之處就能夠借助專業平臺的優勢,提升尋找精確渠道的經銷商合作伙伴,一定能讓更多企業在傳統小吃零食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事半功倍,如魚得水。
專業的行業媒體平臺的推廣和商務對接是很多企業入局之初造勢的最佳路徑,不過這需要長期的投入才會初見成效。此外,就是尋找更加專業的展會平臺,有著更多的B端客戶資源,能夠幫助實現點對點和點對面對接。對于急于推新的企業來說,展會營銷能夠帶來的效益絕對是最直觀和及時的,熟悉展會營銷的企業往往會把展會作為自己的新品發布會來打造,這更有利于提高企業拓展陌生客戶的效率和加強老客戶之間的粘性。
而在2月22~24日即將開展的2023深圳春季全食展,匯聚了全國乃至全球的專業經銷商買家,是更多想要將傳統小吃零食化的企業的絕佳招商機會。記者從全食展組委會了解到,截至目前,已經有大吃兄、益豐、水軍、米果子、珍好恰、惟度、吃得好、米老頭、君歡、中奧、金達園等品牌在內的百余家,來自全國各地區傳統小吃零食化的企業確認參展,共享行業商機。
寫在最后:傳統小吃作為具有群眾基礎、歷史底蘊、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優勢的品類,做好零食化轉型,無疑是吸引更多年輕人目光,也是拓寬渠道,布局全國乃至全球市場最為關鍵的一步。只有以產品本身的健康品質為根基,以傳承的歷史文化為精神,以渠道的拓展、場景化營造為媒介,以品牌的打造為核心,才能在多變的消費市場中贏得更高的認知度和占有率。未來,逐漸零食化的傳統小吃還能帶給我們哪些新的品類和新的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全食展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33934號-3